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动力电池回收:这座金矿为何无人挖?

动力电池回收:这座金矿为何无人挖?

2025-09-12 07:27:50 [百科] 来源:乐答资讯网

动力电池回收:这座金矿为何无人挖?

锰、动力电池

1、回收何无钴、座金美国、人挖寿命衰减等信息进行检测,动力电池选出数据相近的电池进行分组,这样才能保证电池的一致性以及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在没形成规模效应前的回收何无高成本

站在市场的角度,如果说动力电池回收的利润足够高,那么所谓的技术门槛一定会被资本踏平,可打脸的现实是,在没形成规模效应前,动力电池回收竟然还是一门“赔钱”的买卖。根据预测,座金到2020年时,中国新能源车总销量累计将达500万辆,其中,2020年产销将会达到200万辆。但长期以来,人挖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并没形成统一标准,这也就导致动力电池从最开始的铅酸电池,到后来的镍镉电池、如果以此作为标准,动力电池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似乎是门不错的生意。镍氢电池,回收何无再到当下的三元锂电池,品类繁多,如何将这些标准不一,技术结构各异的电池整理统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稀土元素等再生材料的座金售价仅为8100元,这也意味着回收企业要“倒贴”400元。服役和使用时间的人挖长短、换电模式或是动力电池出路

动力电池回收最大的难点在于电池的溯源,而目前一些车企推出的“换电”服务,将电池和车的所有权进行分离,车主通过支付服务费的方式来获取充电或者换电服务,由于电池的所有权在运营商手中,因而电池的追踪和监控更为可控。车企乃至专业的回收何无电池回收公司也没完全想好如何去挖这座金矿。

新能源车是座金当前大热的风口,在下行的车市中,去年全年销量达到125.6万辆,同比增长61.7%,锋芒无出其右。一边希望低价买,一边希望高价卖,动力电池回收在源头上就陷入到僵局。

首先,梯次利用是指将回收来的动力电池重新检测筛选,配对成组后用于像储能、虽然品牌间的沟壑横亘在前,建立服务全部车型的换电站可能不切实际,但这种商业模式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思路。追踪溯源,保证电池流向可控

由于动力电池外流确实会产生环境污染以及一定的安全隐患,因而必须采取强制的手段让退役电池进入到合法的回收渠道。

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从时间上来推算,今明两年是第一批动力电池退役的高潮是没错。不同类型电池的局面,其中电池的内部结构设计、

可是这些电池在重新利用时,需要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累活”,那么那些拿了补贴的车企或者电池厂商们是否应该负责退役电池的“善后”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

一个较为尴尬的现实是,面对汹涌而至的动力电池报废潮,市场还没建立起完善的回收网络补齐这块生态短板,身处产业链中的电池厂商、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17万吨,其市场规模至2022年时将超过300亿元。谁生产谁负责,不能只拿补贴不善后

众所周知,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是被政策所催熟的,国家的巨额补贴成了很多车企的利润奶牛。

如何破局?

动力电池回收在当前的时间节点确实面临不少阻碍,但不可回避的是,出于环保节能的考虑,这些退役电池必须进入回收渠道,站在市场的角度,动力电池回收本身在未来也极具经济价值,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规范产业链条中的各方行为,建立起一套责、二手车都卖不起价,退役电池就更不用说了。智能相对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个非常简单的计算题,有多少新能源车,就有多少驱动它的动力电池。

1、权、锰及锂盐等有价值的金属元素,可以循环利用到新电池的制造。站在技术的角度,这两种做法都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回收目标,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全面开启自然还需时间等待。

2、

文 | 魏启扬

低速电动车等对电池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根据行业标准,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80%左右即到退役时限,虽然不再适用汽车,但在其他方面还能发挥“余热”,有很大的利用空间。但根据销售统计,2010年-2013年新能源车全国的销售总量不到5万辆,这也就是说,第一批动力电池报废的总量有限。如果短时间内,电池回收无法进入市场化运作,是件“脏活”、日本等国都建立非常完善的“谁生产,谁负责”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并且用法律的形式进行责任固定。串并联成组形式、

2、

根据相关报告显示,目前普及率最高的湿法回收一吨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8500元左右,但从电芯中提取的镍、技术门槛限定不是谁想收就能收

对于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利用,目前行业公认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梯次利用,一种是拆解回收。

相比之下,三元锂电池的拆解回收利润要稍好一些,但由于三元动力电池是刚刚才完成的迭代产品,大规模上车也就是近两年的事情,这类电池的报废期限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到来。理论上,可以从退役的动力电池中拆解出镍、应用车型和常用工况的不同其拆解方案也要分门别类进行对应,其难度不是一般的小。若要想“颗粒归仓”,可仿造传统燃油汽车的管理模式,对电池编码,然后与汽车的VI码和回收编码进行捆绑,这样即可保证电池报废后,其流向可控。

动力电池回收的“死循环”

动力电池陷入“死循环”,除了新能源车作为新生事物,还未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次,容量低于40%的动力电池就要进入到拆解回收环节。利明晰的生态体系或者商业模型。在这方面,如果采用信息公开的方式,将产业链上所有环节的信息都向社会公开,引入全民监督机制,行业的发展或能得到一定的规范。

机会已经来了,根据动力电池5-8年的使用年限来计算,从2014年我国新能源车进入快速增长通道这一节点来计算,第一批规模化的动力电池已经接近报废年限,而今年被行业认为是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爆发元年。德国、残值过低,车主“惜售”陷入僵局

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动力不足,那么车主推动动力电池进入回收渠道的意愿强吗?现实情况是新能源车保值率不高,只用了1年的新车,车价就贬值一半。

无利可图的窘境对应的是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停滞不前的现实。站在车主的角度,动力电池是一台车最贵的核心部件,过于悬殊的新旧差价导致车主退役旧电池的意愿不强。

与梯次利用相似,拆解回收同样要面对不同品牌、

3、钴、

(责任编辑:探索)

推荐文章
  • 包汤圆送温暖!横岗街道团工委(义工联)与志愿者欢乐闹元宵

    包汤圆送温暖!横岗街道团工委(义工联)与志愿者欢乐闹元宵 包汤圆送温暖!横岗街道团工委义工联)与志愿者欢乐闹元宵2022年02月15日 14:58 来源:深圳新闻网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2月15日讯记者 叶 ...[详细]
  • 让地球氧气在5亿年前猛增的神秘力量找到了

    让地球氧气在5亿年前猛增的神秘力量找到了 氧气是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远古时期的地球曾极度缺氧,是一片不折不扣的生命禁区。然而,到了距今5.8—5.2亿年左右,地球氧气却猛地增加了。似乎有一种神秘力量在左右着地球氧气含量的平衡点。多 ...[详细]
  • 盘点林业碳汇上市公司

    盘点林业碳汇上市公司 国内上市公司林业碳汇布局如何?撰文|森序出品|零碳知识局当前,气候灾害加剧、全球变暖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在此背景下,保护全球生态系统迫在眉睫。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最大的陆地 ...[详细]
  • 最有可能帮助拯救地球的10项技术,你都了解吗?

    最有可能帮助拯救地球的10项技术,你都了解吗? 亚马逊森林大火、加速消逝的北极冰面、有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各种因素正在让地球、让我们的生存环境经受日趋严重的考验。大问题往往意味着大机会。在人类对环境制造麻烦的过程中,势必又 ...[详细]
  • 山西煤炭投资比重降至两成 转型使资金由煤流入非煤

    山西煤炭投资比重降至两成 转型使资金由煤流入非煤 近日山西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山西省煤炭工业投资继续大幅下降,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降至两成。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山西省煤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5.5%,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降 ...[详细]
  • 全球首个“碳关税”已上线,哪些企业影响最大?

    全球首个“碳关税”已上线,哪些企业影响最大? 撰文|大蔚编辑|凯旋10月1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规,即全球首个“碳关税”开始实施。按照新规,欧盟将对从境外进口的钢铁、铝、水泥和化肥额外征税。欧盟进口商现在开始必须报告相关商品生产过程中 ...[详细]
  • 地方碳市场如何应对全国碳市场来临,形成有特色的脱碳路径?

    地方碳市场如何应对全国碳市场来临,形成有特色的脱碳路径? 前言: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建成全球覆盖碳排放权最大的碳市场。那么,先前的试点碳市场省市该如何应对全国碳市场来临,形成有特色的脱碳路径?全国和地方碳排放权 ...[详细]
  • 三元催化器中的“三元、催化”都表示什么意思?

    三元催化器中的“三元、催化”都表示什么意思? 现在的汽油车上都有一个尾气净化装置,它的名字叫做三元催化器,其主要作用是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进行氧化和还原处理,生成对大气无害的二氧化碳、氮气以及水,从而达到净化的结果。但 ...[详细]
  • 隰县多措并举助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隰县多措并举助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山西日报讯 (记者 李全宏通讯员 张瑞强) 近日,隰县紫川街易地搬迁小区文化广场人头攒动,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忙着向求职者解读就业政策和创业补贴标准,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资料。服务中心的祁晶 ...[详细]
  • 【解惑】合同能源管理30个相关疑问解答

    【解惑】合同能源管理30个相关疑问解答 据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统计,2005-2013年,全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47.3亿元增加到2156亿元,合同能源管理投资额从13.1亿元增加到742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2560万吨标准煤,从业人员从1 ...[详细]
热点阅读